鄭家大屋
地址:龍頭左巷10號(亞婆井前地對面)
參觀資訊: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,下午五時半之後停止入場; 逢星期三休息,公眾假期除外。
官方網站:由此進
引申閱讀:【澳門】2016年228假期的澳門小旅行。行程總覽
day1:澳門塔&媽閣廟→聖地牙哥古堡→百老匯市集→官也街&咀香園之澳門佳作
day2:勝利茶餐廳→河東圖書館&聖若瑟修院及聖堂→聖老楞佐教堂&亞婆井前地
→鄭家大屋(本文)→崗頂前地&崗頂劇院&聖奧斯定教堂→民政總署→聖母玫瑰堂
→大三巴&戀愛巷→營地街市熟食區 →威尼斯人酒店&搭貢多拉
鄭家大屋由鄭觀應 之父鄭文瑞始建
根據大屋內之楹聯的落款日期,其建築日期最早可追溯至同治八年,即1869年~
鄭觀應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、實業家、慈善家,並有不朽著作"盛世危言"
建築為一院落式大宅,是澳門唯一的"榮祿大夫第"
鄭家大屋規模很大,現佔地4000平方米,縱深達120多米。
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 ,大小房間有六十多間,是澳門少見的家族式建築群。
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鄭家後人分居各地,各自發展。 鄭家大屋多處空間被分租出去,一度曾有300多人在內居住。
出現“七十二家房客”景象。
鄭家大屋門樓入口是傳統的廣東式凹門斗做法。
入口內部右側牆上設置了一個簡單的灰塑門官,以簡樸為主~
“月門”後是一條廊道,因鄭家父子都有官職,榮祿第是其宅第入口。
訪客前來拜訪主人時,都在前面的長長廊道下轎或下馬,才步入榮祿第。
而轎夫及隨從等都在外面等候,故此廊道又稱為轎道。
文昌廳主要為鄭氏族人讀書的所在,廳堂外廊設圓形月門通向大花園。
亭外就是大花園,昔日模樣已不得而知,但在清理花園時,
發現其鋪地為不規則的小麻石,與澳門早期街道的“石仔路”鋪地類同,因而據此復原。
這種“石仔路”濫觴於古羅馬,一直是歐洲的典型“馬路”鋪地,在舊時的澳門,
這種鋪地不只用於馬路,一些住宅建築的內部空地也使用,鄭家大屋的這塊花園曠地應是一例。
"榮祿第"是通往主房區的門道,前門共由八扇門組成,後門則是兩扇木門,其門閂設於主房區一側。
門廊空間闊落,檐口下掛有“榮祿第”牌匾,說明此乃官宦之家。
廊道內掛有曾國荃題寫的“崇德厚施”牌匾,表彰鄭家樂善好施的行為。
目前這兩塊牌匾為修復時仿造,原件已由澳門博物館妥善保存,為免風雨和蟲害進一步侵蝕。
大屋主建築
主建築為兩座傳統廣東式住宅,即餘慶堂和積善堂。二堂皆為兩進三間凹門斗的建築。
其中餘慶堂是鄭氏家族主屋,入口是傳統的廣東式凹門斗做法:
檐下牆壁有彩繪;門口設有“三件頭”門組,(即矮門,亦稱吊腳門)、趟攏門及板門。
門口掛有“通奉第”牌匾,兩側對聯分別是“前臨鏡海”和“後枕蓮峰”,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大屋選址時背山面海的環境格局和景觀意象
從前院拍到內院很好看ㄟ~
除了很常看到的圓形門院,旁邊的窗也很特別很像花生~
或許也象徵著早生貴子或是生生不息囉~
有發現這裡的"落水頭"是竹子嗎?
很特別喔~也顯示大戶人家展示的虛懷若谷~
餘慶堂
餘慶堂只有前後廳,並無門廳。兩廳之間設天井,以便通風採光,這是嶺南中式大屋的基本形態。
後廳不設門扇,直接向天井敞開。前廳為生活空間,設活動門扇,可因應功能需要而拆卸,靈活處理。
從修復後的廳內狀況可知,這些門扇及掛落曾作貼金裝飾,反映了鄭家當時的經濟實力。
廳堂設有假天花,上有澳門常見的疏氣孔,而天花上的西式灰塑花飾則體現了此建築中西文化結合的特徵。
屏風很美ㄟ~
餘慶堂也作為展區~
雕塑的展覽很襯房子ㄟ~
餘慶堂二樓後廳
此廳為餘慶堂之後廳,長案後有一幅由十二扇屏風組成的折線形壽屏,其雕刻工藝在鄭家大屋現存木雕裝飾中最為講究,也最精美。
二樓paula沒有上來,感謝同行的龜密提供的照片囉~
由上往下拍感覺是被關在深閨的公主ㄟ~
鄭家大屋很好逛喔~
很推薦大家有到澳門要來逛逛囉~